《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时间:2022-06-22 06:28: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一、 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五篇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具体形象地报道了昔日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却变成今天一望无际、干枯萧条的茫茫荒漠的现象和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此课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较为重要。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1)整体感知课文,搜寻信息,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的能力,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揣摩语言,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词语,体会作者惋惜、悲痛的感情及强烈的忧患意识。

  (3)树立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

  探究文本,品味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并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4、教学难点:

  (1)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二、学生分析:

  5班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能适应较快的学习节奏。并且,5班的水平较高,思维比较活跃,整体感知课文,搜寻信息的能力较强。只是对于语言的品读稍显弱势。

  三、说教法:

  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很适合学生自读。故将“了解罗布泊的过去、现在及消逝的原因”等问题设计在导学案预习环节,由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老师课堂上明确。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些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然后根据学生的弱势,将教学重难点设计放在“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并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上,并做适当拓展延伸,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我确定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兴趣诱导法,朗读法,指导点拔法,探究式教学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随机相应地提示、点化、诱导。

  四、说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独立自主学习法、圈点勾画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安排:

  (一)教具介绍: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形象性、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前作业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至少两遍,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完成导学案的部分习题,主要涉及字词的疏通、了解罗布泊的过去、现在及消逝的原因等。)

  (目的:强化学生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上课做好准备。)

  (三)教学过程:(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程序:)

  1、检查对字词的预习情况(出示投影,请学生朗读,师明确,全班齐读。)

  (目的:强化基础知识)

  2、导入新课及题解。

  (1)导入设计:

  罗布泊知识介绍,在投影它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生发的困惑:昔日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的罗布泊为什么到今天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呢?于是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目的: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2)解题

  A.从课题来看,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泊”就是湖,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消失了。

  B.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我们自然要问: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美丽的仙湖?什么时候消失的?为什么会消失?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后果?教训是什么?这篇课文将满足我们求知的欲望。

  (目的: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明确思考题答案

  ①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

  (学生回答,老师投影,并要求学生美读)

  ②过去罗布泊又是怎样一个地方?

  (学生回答,老师投影,并学生读出恐怖的语气。)

  ③罗布泊为什么消失?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老师投影,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强烈的谴责之情。)

  (目的: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知识的能力;通过朗读,感受罗布泊今昔的巨大的反差,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注:在这过程中穿插图片欣赏。

  (目的: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强烈的视觉落差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撼,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4、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学生思考后,先将找出的句子包含感情地朗读出来,先组内说说,再带领大家品味,老师点拨归纳,充分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播放背景音乐)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5、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也参与其间,最后以图片的形式再投影一些典型的案例。)

  (目的: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2)学习本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感受,50字左右,如能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更好,希望能引起更多同学的共鸣。

  (学生写作练习,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目的: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并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6、小结并布置作业:

  (1)小结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以强烈的号召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以达成本课的人文性目标。)

  (2)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以环保志愿者的身份,写一封倡议书,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 ,让我们携手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地球!

  (目的: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并督促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因而,本文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传达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与目标目标: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思考文章的时代意义,培养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味报告文学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点;学会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强化感情色彩。

  难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四、学法分析:

  我班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接受的是新课程理念。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受外在条件的限制,对查找和收集资料有一定困难,仅有极少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有限的帮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圈点勾画式、合作讨论式、学生纠正补充式、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协作、整理、迁移知识的能力。

  五、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我确定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兴趣诱导法,朗读式,指导点拔法,竞赛式,探究式教学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随机相应地提示、点化、诱导。

  六、教学程序的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创设情景(3分钟)

  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音乐《月牙泉》,在凄美的旋律中多媒体展示大量图片:广袤的草原,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牛羊成群,然后画面一转:最后的泉眼,枯死的胡杨,哭泣的荒漠,风沙漫漫。

  (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画面,就是罗布泊。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而以前的罗布泊是绿树环绕、牛马成群。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故?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凝聚了学生的思维,导出了课堂探究的问题,让一个本来与大家相隔很远的事物如在眼前。)

  阅读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呢?生讨论交流就如同学们听说的那样,罗布泊曾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你再读一读题目,应带着怎样的感情呢?(生交流)还有更惋惜,难过的呢,老师带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罗布泊的过去,罗布泊的现在。

  多媒体呈现图片,学生欣赏,师解说图片内容。

  (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环节:阅读指导(37分钟)

  (一)略读课文,整体感悟(12分钟)

  我们在欣赏图片之后,深刻的感受到美景已不存在,现状不堪目睹。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的。小组讨论完成图表“罗布泊今昔对比图”。

  (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25分钟)

  本文是篇报告文学,它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报告文学可以广泛灵活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下面同学们再次回到课文中去,以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个句子并做点赏析,并试着带着感情来读读。(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大大强化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直接抒情具有的强大力量,由此再让学生感悟升华,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听背景音乐,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通过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通过朗读,想象昔日罗布泊的美丽,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曾几何时,罗布泊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但是现在的罗布泊却成为一个至今仍没有单身一人尝试穿越罗布泊无人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麽?(多媒体出现罗布泊“今昔对比篇”:出现今昔对比图片)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答案。

  (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行为方式,其心理基础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此环节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 )

  第三环节 :拓展延伸,超越自我(5分钟)

  师:昨天的罗布泊已离我们远去,但今天“罗布泊似的悲剧”却还在我们身边上演,(多媒体呈现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学生生活中的浪费水及水污染现象等方面的图片制成连环画面,在学生眼前掠过。)面对今天的“罗布泊似的悲剧”,你想说点什麽呢?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和语文学科有利整合,尤其是这一类科普文,初中语文每一学年都有此类文章,可以推广采用。由多媒体进入文本,先闻其声,引人入胜,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2、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朗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不足之处就是,我把“悟情”作为重点,学生虽然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做到了人文性,但相对于工具性来说的“语文味”廉顾不足。

  3、理解“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顾上游利益,不顾下游利益;只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脑中没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4、我认为自己在教学课文中落实得比较好的地方是注意挖掘文章写法上的特色,引导学生把握好文中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直接抒情具有的强大力量,由此再让学生感悟升华,让环保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相关文章: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06-20

消逝的纯真06-15

如果那记忆永不消逝06-15

《民族》说课稿07-07

《称赞》说课稿07-11

《欢庆》说课稿07-15

《猫》说课稿09-24

优秀说课稿03-17

欢庆说课稿02-19

《假如》说课稿08-03